詳情

[影子學習導師 Terry Ko 分享]
9月底,獨角獸We Work上市計畫觸礁,令其估值由數月前高達470億美元,暴跌至50億美元以下。而最令人擔心的是,We Work燒錢速度之快,與其市值劃成等號,並沒有減退跡象。目前就要看其「90天行動計劃」的救亡行動是否真有效能進行止血。
We Work以共享空間之名,聲稱把不同創業家,或自由工作者集於We Work的辦公室內,把他們連合在一起,並助其產生協同效應結果。
共享空間(甚至共享2字)近年大行其道,在香港也有無數大大小小此類形式企業出現。
在我初次聽到共享空間的經營模式時,立時想到跟商務中心(Business Center)有何分別?當然可用大堆美化了的華麗措詞來解說不同處,在此不贅。
但說穿了就是元秋「包租婆」角色,把所有不同人士串聯一起,你幫我修眉剪甲,我幫佢度身裁衣。
再說白點的就是以低價長期租用單位或自置物業,裝修包裝後,再以高價以短期形式分租不同企業或人士所用,從而賺取差價。
此模式原無不妥,唯缺點是有別於傳統租賃有較穩定年期租客。若然面對競爭增加、經濟收縮、租客減退等因素出現,出租率下降,租金減少時,便須承受巨大的資金壓力。
有些產業是靠經濟繁榮時衍生出來的,但當經濟衰退時,卻站不住腳,危機便顯露出來。
希望We Work事件能給予此類經營者有所警惕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