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影子學習導師 Terry Ko 分享] 上文提及馬太效應,在這篇中解說一下。
馬太效應(Matthew effect)是由美國學者羅伯特·莫頓於1968年首次提出,其名稱來自《新約聖經馬太福音》內的一則寓言。 “凡有的,還要加給他,叫他有餘 ; 凡沒有的,連他所有的,也要奪去。”(馬太福音第25章第14-30節)。並將此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。 馬太效應用處非常廣泛,在此祗引用在經濟學上說明。簡單來說,即強者越強,弱者越弱。
以目前香港經濟為例子,企業面對消費意慾低迷,生意收縮,若再遇上被客戶拖數,甚至執笠走數的情況時,血本無歸之餘,更可能危及自己的企業。故此,現階段多必收緊客戶信貸,供應貨品時現金交易,更甚者暫停客戶業務上的來往,亦會傾向跟大企業做生意,務求將把風險降低。
當大家形成了這種心態或模式時,便會引致實力不足的小商戶經營愈加困難,大企業反之卻愈來愈坐大,在此消彼長下,就變得強者越強,弱者越弱,馬太效應便應驗了。
圖片來源: https://life.tw/?app=view&no=65814
很抱歉,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。